教育装备采购网
河南大学体育论坛580*60 第六届图书馆论坛580*60

移动化、碎片化时代 在线教育如何二次迭代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07-25 09:11 围观406次

  专访网易云课堂负责人蒋忠波

  在线教育,尤其是针对成年人的在线技能教育,作为互联网行业中的“慢行业”,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平稳发展、不温不火”。不过,在2016年到2017年,这种变化发生了改变。首先一次“知识付费”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互联网界,新型的知识付费平台如知乎、分答、得到等纷纷出现,变革着人们对于互联网的知识学习领域的认知。除此之外,部分直播平台、乃至音频平台也在引入教育资源,希望能够在教育市场分一杯羹。尽管目前这两者在深度和完整程度上无法与在线教育的成熟课程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仍然逼迫着传统的在线教育平台完成自身的“二次迭代”。

  网易云课堂正是这次“二次迭代”的重要参与者。5月,网易云课堂对产品做出了许多新的调整:将碎片化知识内容,众多轻量级内容直接呈现在首屏,比如3~15分钟短视频、书摘文章、音频等。另一方面,又推出“知识图谱”功能。将各种散碎的知识相连接,帮助用户迅速定位自己接下来的学习路径。这一将知识付费的“碎片化”和在线教育的“体系化”优势组合的尝试,或许是这次变革最大的亮点。

  不过,我们仍然想知道这次变革背后的逻辑。为什么网易云课堂要进行这样的调整?适合在线教育的课程产品应该是怎样的?是目前进行我们专访了网易教育事业部总经理、网易云课堂负责人蒋忠波。

  36氪:蒋总您好,我们现在注意到最近的网易云课堂的一些变化。一方面,它好像变得更轻了,更碎片化了,比如它除了课程外,还呈现很多其他资源,例如文章等供用户选择。但另外一方面,它又增加了一个知识图谱,更加重视内容的体系化。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

  蒋忠波:首先我们对于做云课堂这件事情的最大的目标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个目标就是真正能够让用户获得提升,那这个提升当然会有一些结果,比如说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在生活当中掌握技能。无论是碎片化还是体系化其实不过是手段。

  为什么会做碎片化这个层面的考虑呢?最大的一个原因其实是有两点,第一个是从学习门槛的角度来说,希望能够降得低一点,因为课程总是会让用户觉得有点沉重?对吧,有畏惧感,你可能觉得我花三分钟五分钟的时间我打开看一下,我不会有任何的畏惧感存在,所以我们会希望能够降低用户的门槛。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其实希望把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有一定的结合,这就是所谓尽量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的这一部分,那我在学一个微专业的时候并不表明说我对于一些相对点状知识是没有兴趣的,反而是说可以进行互补式的学习。基于这两点,我们其实可以考虑说把碎片化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整个场景里面去,这是我们的想法。

  36氪:这个碎片化这个趋势有没有受到知识付费平台的影响?感觉它们很相似。

  蒋忠波:严格来说其实受他们的影响并不大,因为除了我们自己的内在的逻辑的角度,在大概两年之前,我就跟同事讨论过说我们是否应该在云课堂上面加一个类似于知识类的资讯的这样一个栏目。但当时感觉这个可能并不是我们当下的重心,所以没有把它放进去。

  不过,最近一两年时间,我们会发现有两个用户学习的新趋势。一个就是的的确确,用户的习惯更加碎片化了,他跟是不是学习没关系,娱乐也好,其他的资讯的接受也好,新闻的浏览也好,用户的习惯变得碎片化了。

  那第二个是另外的一些技术方面的变化,像直播,它其实是影响了用户的对于一些形式的接受程度和习惯性,这方面的影响会对我们产品的引进产生一些新的判断。总之,不能光考虑用户的学习习惯这一方面,还要考虑他们的娱乐习惯,或者是使用移动端设备的这个习惯,你可以看到或者可以看清楚不少东西。就像现在为什么前四年的直播和现在的也不同,其实是跟整个用户的使用习惯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

  36氪:那么除了碎片化以外,另外一个是知识图谱这样一个功能。应该说,建立用户的学习路径这个很多在线教育平台都有尝试,但是把知识图谱和课程以外的内容相结合这个应该是云课堂独家。知识图谱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还是说根据用户的反馈智能推荐的呢?

  蒋忠波:对于知识图谱,我们是有背后的数据分析和推进的算法。这个算法把相关联的这些学习内容,包括文章也包括课程也包括微专业,书籍,音视频、短视频等,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给用户提供一个系统化的学习的路径,之后会逐渐的形成个性化。现在这个知识图谱应该已经完全地覆盖了我们平台里面优质的内容。

  不过,在这个知识图谱的背后,我们其实是有完整的团队在做选择的,我们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同事在做这个方面的工作,对内容的整体质量进行挑选和审核。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目前我们的知识图谱在品类上可能不是完全平衡,我们会根据用户的需求来逐渐完善。我们现在规划的标准,一是符合用户在碎片时间之内更好去学习的,另外一个是希望能够跟我们现有的内容做有机结合的。从这两个角度来做相对比较系统化内容的引入工作。

  

  36氪:知识图谱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搭建,那么知识体系对于现在的在线教育很重要吗?你们建立这个知识体系的过程是什么?

  蒋忠波:一个问题是关于体系搭建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这个体系的使用。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对于体系搭建其实也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所谓的why,为什么要这么做。另外一个是how,怎么做到的。

  对于why的问题。一个人不太可能通过完全点状的学习,就构建出来他对这个领域比较完整的认知,甚至掌握一门技能,这个其实是不太科学的。那只有说你本身有一个体系,有比较严谨的设计,或者是说你本身已经在大学里面或者是工作上掌握了一个体系,然后你通过一些点状的,碎片化的东西补充这个体系。人的大脑其实也是这样的,是一个网状的连接关系,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内容的体系,有助于记忆和深化去理解。

  所以我们希望能把这些相关但形式有差异的内容能够组合在一起,给用户一个比较完整同时也是多个层次的学习体验。最终他能够掌握一门技能或者是知识的同时,也能做一些延展,开拓他的眼界,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我们怎么去做呢?其实也并不是特别的困难:一个构建好内容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二个就是内容跟人之间的关联关系。

  那么如何把内容之间的关系构建起来?任何内容,它都会有语义和词汇上面的特征存在,一篇文章实际上是包括主题、属性和难度等多个维度。最基本的,可以通过人工标注出来这篇文章属于哪个领域的,它有哪些关键字,它的难度是什么。然后通过背后数据关联的方式,把它们关联起来。

  除此之外,当然也还会有形式上的考虑,就是哪些形式适合联动学习方式的,有课程的,有书籍的,也可能会有轻量级一点的:文章的,音频的,或是重量级的整个体系的课程,这些都是形式上面的差异了。

  然后呢,这个内容其实跟用户之间也会构建一个关联关系。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去判断,就是他浏览哪些问题,对哪些感兴趣,或者他已学了哪些课程,学习的投入程度是什么。从这些角度来说的话,其实对他的兴趣和学习内容可以做出基本判断。然后再把这两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关联构建,就可以做到初步个性化的体系内容的学习了。

  36氪:刚刚你说到,关于整个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造成用户学习习惯,包括教育产品的变化,这个我比较感兴趣,能否聊聊您的观察?

  蒋忠波:好的,我在2010年到2011年左右的时候,加入网易组建教育产品部。其实那个时候在线教育是基本上属于早期的一个状态,网易一开始做的时候也不是冲着在线教育去的。

  但是到后来开始出现新的趋势,首先是优质的内容开始多起来,不管是直播还是录播。其次从2012年底云课堂上线,付费的内容在逐渐增多。刚上线时 90% 以上都是免费内容,到现在云课堂上面付费内容超过了免费的内容。甚至如果你看其他一些产品你会发现他们也是这样。

  所以用户愿意为课程性质的内容付费,甚至愿意为知识性质的内容付费这样一种习惯已经养成了。这个其实是整个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通过这个需求满足用户来实现商业模式已经是一个可行的通路了。

  除此之外,移动端的转型也是个很大的影响。我印象中,最近可能是三年左右的时间,用户活跃的情况在往移动端去转移。一开始可能用户还是会习惯在电脑上进行学习,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

  这里可以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说实话,我觉得正儿八经的打开电脑,无论是台式机还是手提,坐在电脑面前,排除一切干扰,认认真真在上面去学习,而不是一会儿出来一个微信,一会儿去网站扫一眼,我觉得这个状态可能学习效果会更好。碎片化学习应该不是学习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但是它可能是在这个移动化时代,利用碎片时间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所谓的教育直播也是如此,直播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先说录播,再说直播,录播的视频这件事情其实是跟整个互联网的用户习惯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有关系的。

  很早之前去拜访一个清华的教授的时候他也问过我一个问题,他说“你们现在做慕课做在线教育,你就跟我讲讲:跟以前的电视大学到底有什么差别?”因为我当时刚入行不久,所以没有办法很完整地回答他这个问题,但是我现在觉得他这个问题其实是有比较明确的答案。

  首先是相对那个时代的电视大学,视频的基础设施已经发生变化了。在电视大学的年代,其实需要类似于一个集中的环境,然后大家一起看电视,然后也会有教材寄过来之类的。现在其实我们的整个的观看、内容制作、录制视频的整个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制作成本降低得很明显,成熟的程度也提升得非常的明显,这个其实不是因为教育这个领域带来的,其实是从娱乐这个领域带来的。手机追剧、影视消费变得很普遍,技术、编码包括wifi都不是问题的时候,才让我们习惯用视频接受内容。

  其次是直播这种技术,其实跟以前完全不同。这也是由于我们整个基础的技术设施变得更加完备了,用户对这种形式变得更加的习惯,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哪怕是一个网红,你之前想象到一个人,一个普通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能够这么自如地在镜头面前展现自己吗?我觉得真的是不太容易想象。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自拍的视频,或者是说一个普通的人,不是一个老师,也不是一个演员,他也敢于坐在镜头面前开始自如地挥洒自己了。那这样的一个变化就使得知识的传播者也更有自信站在镜头面前跟学生进行自如地交流了。学生也更接受这种授课模式,所以这些变化其实是非常本质的一些东西。

  

  36氪:在授课内容方面尤其是这种固定的课程、录播课程的内容方面你对这些新的开课老师有什么建议吗?怎么才能让他们的授课内容更符合移动端的习惯?

  蒋忠波::其实这涉及到一些教学设计的东西,但我可以试着回答一下。因为本质上这是一个怎么去更好地设计展现一个课程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挺专业的,说实话,我自己并没有做过一门完整的课,只是跟大家交流得比较多一点。

  首先,这跟课程的内容其实还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个课程是计算机类还是经管类?它的讲授方式,比如是不是讲台?前面有没有坐学生?他对着镜头讲,还是一个第三方角度?还是说类似于嘉宾访谈的性质?这其实是会不太一样。所以我理解首先要确定你的素材题材,以及说你要达到的学习的目标,这是基本。

  传统的授课模式对着镜头比较呆板,那么现在其实应该要给用户的感觉是,“对我在讲”,就是说我如果是一个学习者的话,你一定要对着我在讲。所以你可能在一些措词上,包括你在镜头上面对的场景感,这个是比较重要的。就像我们现在的交流你不会觉得呆板,其实我们就是一个正常的交流过程,那种你真的是对一个学生细心的去教授一个东西的现场感其实还是挺重要的。

  当然你还要特别注意各种形式的结合,像时长在十五到十八分钟是最好的,当然这个时长也跟教学设计有关系。除此之外,从学习效果的角度来说其实练习还是挺重要的,所以要适当的把学生的兴趣和他要参与的这样一个环节做一些结合,这些东西我觉得都是要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刚才提到的人的某些习惯其实不是以学习这样一种形式来构建的,更可能跟生活跟娱乐有关系,所以呢,适当的把现在这些习惯加入进去的话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比方说像短视频,微信更容易去分享音视频,那这些形式其实是跟用户当下的学习习惯是密切相关的,相互之间的组合,可以使得一个人的学习变得更加的立体化而不至于你所说的呆板。

  36氪:现在不管是知识付费也好,还是在线课程也好,复购率都是一个问题,那你们的话怎么解决这个复购率的问题呢?

  蒋忠波:我觉得复购率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角度可以去看待,一个角度就是所谓的刚需。这件事情其实跟复购率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比方说你要考四六级,你不太可能期望一个人考完四六级之后,还来买四六级的课程,因为这是刚需。现在大家谈论的复购率其实更多是从所谓终身学习的角度,如何长期吸引用户,解决他全面的急迫的或者是不那么急迫的学习需求,所以我们对于复购率的解决大致上有这么一些想法:

  第一个方面是产品的品牌,我们需要让用户首先建立对于云课堂上面的优质内容、良好的学习体验这样一种品牌认知。你想象一下他一旦有学习的需求的时候,他首先能想到网易云课堂,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成功,这是我觉得一个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个,的的确确,我们对于用户的需求是需要去挖掘的。因为人的提升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无止境的。那么我们的第二个做法就是通过课程内容的推荐。比方说你是某一个领域的从业者,那我们很显然会把这个领域内容推荐给你,有可能也会推送你没看过,但是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引导或者激发用户的兴趣,从而提升复购率。

  在这个方面,其实我们会有意识地去做课程上面的关联性,比方说我们有入门的课程,那么你再推一个进阶的课程的时候可能就比较容易形成复购。那这种就是我们在内容的有体系的规划上面做的工作了,是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来提升你提到的用户的复购率的问题。

  很多课程内容其实是需要有一些辅助服务的,特别像微专业这样有比较好的教学服务,有一些课程可能也会有老师或者是助教通过一些即时通讯的工具来服务用户这样的做法,这种服务其实也是提升用户满意度,间接地提升用户复购率的一种方式。

  第三个方面我觉得可能就是比较惯用的,或者是常用的,比方说通过营销的手段,促销之类的,这种的确是会提升一些复购率的。

  36氪:明白了。因为我感觉刚刚听到了很多种不同的产品,像是有终身学习,有专业的,有第二职业,还有包括像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场景,那这种场景之间就是产品和服务是非常多元非常多样的,就涉及到两个,第一个是定价,你们这个定价是一个怎么样的定法是由老师来设计呢还是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定价机制?还有一个就是说如果像淘宝一样的模式,那么新教师如何“冷启动”?

  蒋忠波:第一个问题关于定价,我们的态度就是会给到机构一些基本的建议:比方说一个单课时大概市面上面是多少钱那种基本的建议。但这只是根据我们的经验给他们的参考,决策权在机构这边,因为云课堂做的是平台,我们并没有直接要求机构和个体怎么去定价。

  第二个问题对于新的刚进来的机构我们是有一定的扶持方式的,前提已经强调过了就是我们对他们的内容有一个最基本质量上面的判断,就是已经通过并进入我们平台的新机构,我们会有一系列的扶持做法:

  首先是内容制作层面,我们平台上就专门有如何制作在线课程如何制作慕课相关的一些教程内容存在。然后甚至包括说你怎么通过一套相对来说比较实惠的设备来录制课程,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平台上面都是有的。

  第二个层面是在资源的方面,在内容优质的情况下,我们会通过直接推荐给用户等方式来进行倾向性扶持,当然这个扶持其实也需要考虑它初期数据表现。

  第三个方面是在一些运营的机制方面也会跟机构进行交流,给他们一些建议,比方说怎么对用户进行更好的服务,不论是在论坛上面还是说在其他的一些交互的工具上面,是适合做一些直播类的课程还是说有录播的这课程,这个我们也会跟机构保持比较密切的沟通,给到他们一些相应的建议。

  36氪: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主要是知识付费迅速发展之后,课程速度变得很快,有些内容变得很碎片化,很新。就会出现很多新的品类,这个定价会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这个用户对课体验不好,他不光会怪老师,而且会怪平台。

  蒋忠波:是的,你说得很对。所以我们也在考虑提供更大的透明度。我们会建议新进来的机构考虑提供一些免费的课程。再比方说我们一般会要求所有的付费课程都是有试看的部分的,这样对用户来说才能够更好地去判断,另外我们的课程是有星级的,它可以直接让用户来填写对于课程内容的评价,这些都是运营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其实有助于一个新的机构,能够让它的内容比较快的脱颖而出的。

来源:36氪 责任编辑:李瑶瑶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九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