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制造业、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相比,国内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程度还显得落后。而未来教育和智慧学校,无不以高度成熟的信息化水平为基础。因此,让教育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强基工作——夯实信息化基础。
解决“信息孤岛”
目前多数学校还停留在数字化前期阶段,很多学校信息化系统存在不能互联互通、管理繁杂、资源受限、决策困难、教改缓慢等问题,而“罪魁祸首”就是缺乏顶层设计、子系统建设缺乏长远考虑、系统众多不能融合等。
顶层设计、标准规范、物联感知和应用驱动是智慧学校建设的关键,智慧学校总体框架包括智慧环境、智慧资源、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大数据平台,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泛在的网络教学环境、透明高效的管理、丰富实用的资源。
因此,智慧学校建设要由高层主导,做好顶层设计,清晰定位,突出特色。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标准,先易后难,分期实施,规范建设,并且要选择研发实力强、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方案提供商。
搭建信息化平台
目前国内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搭建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并使之不断完善,规范教育基础数据的管理,推动数据的开放,智慧学校建设提供坚定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准备。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从用户需求出发,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管理平台、资源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加快制定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推动数据的开放、共享,保证数据的安全、准确。
二是开放系统接口,加强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和衔接,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国家已有系统开发相关应用。
三是整合中央和地方的教育数据中心资源。各地要根据信息化教学实际需求,做好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规划论证,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根据国家规定与学校需求建设资源服务平台,最终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
四是让名校优质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继续建设”名师课堂“、”名师工作室”、“名校网络课堂”建设。
五是加快制定数字教育资源相关标准规范,加大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确立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优质资源和通过深入应用拓展优质资源的机制。鼓励企业积极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的适应云服务、移动计算等新技术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要通过“市场竞争+政府补贴”的机制大力培育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市场,积极探索在生均公用经费中以“数字资源券”等形式列支购买资源服务费用的机制,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广大师生。
五是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元素,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比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应该以省一级为单位为宜,如果各地、各校各自为政,各搞一端,肯定会为未来的升级带来诸多困难。这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已经有教训了。
改变思维定势 勇敢尝试
在智慧学校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着有许问题。如其次学校提供的管理服务不够便捷。高峰期各种缴费处大排长龙;自助交费的POS机数量有限、分布各处难找;办公处上下班时间没跟上课时间错开,有时学生办个手续还得请假;公共秩序管理成本高、安全隐患大;教务管理触达率低;校园内消费场景繁多、不环保、难管理。学校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花了巨大成本但效果甚微,学生也大吐苦水。
又如各个部门信息流通不畅,学校内部信息流通亟待畅通。学校部门机构繁多,经常会出现学院和行政部门各自建网站、找了不同的公司开发、使用完全不同的系统,难以统一管理。这就导致了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等系统及数据各自独立,部门数据不能有效及时交互;新生数据不能及时同步到各部门,导致各部门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学籍变动、人事变动,信息缺乏互通;学生处和后勤部门信息不统一,学生突发状况很难处理。
还有些学校开发能力弱,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足够的经验。
但是不管怎样,向未来的进发过程中,磕磕绊绊是一种常态。收获只存在于勇敢的尝试中。最近,南昌工学院成为首批“智慧学校缴费”高校,其做法可供人们借鉴。
有人说“未来已来”,这是指发展趋势迫使我们的既有观念要发生改变,因为形势在残酷惩罚拒绝改变的人。未来教育并不遥远,智慧学校要求我们具备更多的智慧。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必须要适应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