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15家AI+教育公司共获37亿人民币融资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12-19 10:17 围观1710次

  ​2017年12月14-15日,由映魅咨询主办的TAB教育科技论坛在上海INNOSPACE+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教育资本、儿童教育、K12教育以及科技领域中的多家优秀企业的代表,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述教育科技领域中的现状以及对未来行业发展的展望。

  在教育+资本专场中,来自蓝象资本的投资总监王凯峰结合了To B教育的赛道的机会、新技术带来的教育产品设计以及整体环境变化带来的新课程的机会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什么教育行业的To B赛道被低估了?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教育公平另外一条大的赛道,是To B的赛道。中国的教育有两个大的市场,第一个是B端市场,另一个是C端市场。B端市场有多大?2016年的时候,中国GDP的5.2%是投入到了整个的教育财政支出上。这个空间多大?我们看一下美国,美国大概在8%左右,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在8%以上。另一个我们看到的趋势是包括政府在一些采购政策上不断地调整优化,采购资金会花得更有效率。

  我们看到一些做企业培训的公司这两年的钱好赚了很多,比如说一些大型企业的一年的企业培训费用是非常高的,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之后,这些资金必须要购买培训,购买真正的有用的东西。我们能够看到在公立学校体制内,这种钱花的效率越来越高了。这里面有两个趋势:第一个是花费培训上的钱越来越多、第二个是花钱的效率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且急剧增长的赛道。

  第二个特点是,To B赛道的整体规模跟To C端是差不多的。我们来看看教育上市公司的规模有多大,我们看到的是整个教育市场的分散度很大,但是随着管理水平以及技术提升和渠道更加通畅,我们相信教育市场的集中度一定会提高。我们看到家长们对包括学前幼儿园的需求、托管班、学前培训机构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还比较少,我们知道国家会投更多的钱到这块领域,这部分的增长也会很快,所以我们觉得教育行业的To B市场是被低估的。

  

  2017年整体投融资的事件,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蓝色部分是To B企业,黄色是To C的。To B的企业不到To C企业的1/3,数量来说,但融资额差别不大。我们觉得To B市场被创业者也是低估了。从2017年整体的教育行业投融资事件中我们看到,从数量来看,To B服务的企业不到To C服务企业的1/3,但融资额差别不大。我们觉得To B市场也被教育行业创业者低估了。

  我们把2017年这些跟人工智能相关的15家教育企业做了分类,这15家人工智能+教育的公司一共获得了37亿人民币的融资,占了总融资额的26%。此外,这15家公司中,有9家是To B企业。

  我们认为To B类型的企业是特别适合从技术切入的点。比如说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在单点上面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很难打穿整个链条。教育培训产业里面有很多的链条,比如说教务,教、学、练、测、评,这些都有可能用人工智能来提高效率。但是因为做一点点效率的提升不太容易就立刻成为好的培训机构。所以我们觉得新的技术往往是单点突破,而单点突破适合的是赋能机构,特别适合做To B领域的创业。

  

  如果再把大市场切小,看一下这一年的钱都投资到了哪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今年最热的是在公立学校K12个性化学习,这部分投资的钱是最多的。另外是培训机构的直播平台。我们能够解释这个原因,是因为培训机构是纯粹市场化的机构,首先第一步是结合科技,要把教学环节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环节线上化,通过远程直播的方式给不同地方的学生上课。但是,在公立学校里面因为教学是在线下发生的,在课后的个性化学习工具和学习内容里上首先出现。

  我们认为,明年这部分需求可能会从公立学校K12阶段延伸到幼儿园阶段,幼儿园对这些的需求非常大而且非常匮乏。第二个从练习工具部分,我们认为从师资培训、课程输入或者课程教学服务和内容输出方面更能够往前端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的问题。现在有了线上平台,然后做了教研平台、备课平台,可以做教学内容,可以做课后练习、家校沟通。有一个有可能从前往后打穿的机会。

  场景化的产品设计是让家长买单的重要条件

  

  有人说2016年是知识经济、内容付费的元年,2017年包括在明年教育行业的内容付费同样有着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的教材教辅市场非常大,每年大概有500亿人民币的规模,这个规模支撑了中国整个中国出版行业里60%的利润来源。我们认为,这些内容的线上化是一个很大的趋势。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行业出现了很多往学校里面卖信息化设备的公司,这些服务包括了如家校通等,这些教育信息化公司拥有大量的渠道。但是很多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并没有用起来,学校在采购之后,设备被闲置在那里。

  但是,这几年学校也在发生变化,首先是学校更加注重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第二个变化是学校需要购买更多的软件和内容服务,购买相关课程和软件。第三个变化是这些公司有大量的学校渠道,但是也需要输入好的内容、服务帮助学校端,而且他们现在完成了资本化,他们在业务、人才方面都带来很大的升级,能够更好的和创业者进行合作,这是渠道需求。To B的生意最难做的是渠道,即如何把你的产品、内容卖到这么多学校里面,但学校也同样需要升级,希望能够和更好的产品合作。

  第二个变化是我们看到教育行业的B2B2C部分这两年里有大量的增长。首先是普通用户开始接受移动付费、小额付费等支付习惯。可以看到的变化是原来人们不愿意购买正版内容,而现在人们更愿意花钱买好的东西,而且更愿意花钱在移动端上做小额支付。所以如果你有B端资源或者有B2B2C的资源,有可能存在后端付费的机会,用户需要付费,也需要产品和内容,需要升级更好的服务学校,也需要更好的内容。这块的机会是巨大的。

  传统出版社里的教材教辅内容,因为经过很多年的积累,具有最优质和权威的内容品质。而同样,传统出版社渠道资源也是非常成熟的。在2005年前后,当时大家能够看到比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馆、数字档案等新形势数字出版物的出现,但是这些内容是生搬硬套变成了数字版本,体验非常差。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更加互动的数字内容,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互动式的选择题。另一个变化是基于知识图谱,用户对数字内容的使用轨迹被记录了下来,可以给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进行罗列。然后,我们看到了有更加丰富的视频,录播视频、智能硬件、VR等很多的全新的内容载体出现。所以我们认为,原来优质的内容加上先进的技术,做一个深度整合之后会产生非常不一样的产品,能够真正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多的使用、更多的数据以及更多的增值。

  

  这是蓝象资本投资的一家公司:智慧流。首先,智慧流和几家出版商做深度合作,围绕教材,把教材线上化进行数字化。针对老师的课堂场景,帮助老师在课堂上面进行教学。同时还提供老师端应用,帮助老师管理学员和作业。学生可以使用学生端应用在家里进行口语练习,包括课后的巩固。家长可以使用家长端应用看到学生成绩报告,并且完成购买。这2年的时间里,服务了3万的老师,获得了30万的付费学生转化,这其实是非常高的,而且这在移动支付出现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不能把线下教材内容生搬硬套到线上,要根据用户不同的使用场景设计不同的产品。把一个教材的纸质版本按照用户不同场景、需求拆分成一大堆工具和内容,这个事情是很麻烦的,但是只有这样用户才能用起来。

  好的教育内容被制作出来之后还是要能够卖得出去,因此渠道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但是在教育信息化里,现在如果再做一个新的渠道,成本会很高。蓝象资本投资了一些手里有大量学生、家长,包括老师覆盖的新公司,比如“幼师口袋”,现在这家公司总共覆盖了150万的幼儿园老师,目前中国注册在案的幼儿园老师是230万,他们在这个群体里的覆盖程度是非常高的,有一半的老师在使用他们的产品。

  新的课程的机会

  

  新的课程需求来自于未来中国社会人才结构性的变化倒逼我们整个教育行业的改革。一些报告预计到2025年有一半现在的职业会被机器所替代,也有的报告预计未来所有年收入在6万美金以下的职业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很多人会因为这些新的变化而失业,他们需要掌握更好的不同的技能。

  比如说,我们看到这几年中专、高职招生人数在很大的下滑,但是国家又希望把中专、高职人群数量做起来。因此大量经费投入进来,开设真正社会上需要的课程,我们认为这部分的增长会很快,因为这些群体离就业最近的,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就业。另外,一些985、211的高校也需要有更新、更前沿的课程,比如说人工智能的课程、机器人的课程,高精尖的专业,需要跟国际一流接轨。但是他们遇到了问题,比如说没有师资、没有课程。

  在K12阶段,英语听说能力所占的高考总分数从20分提到了50分,语文作文也增加30分,科学课程纳入必修课。浙江的编程课程也进入了高考。这些学校在面临新的高考提分要求的时候,发现原来师资和课程是不足以支撑的。因此需要引入外部的老师和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大家的需求虽然各自不同,但是大家都面临着新的课程开设的压力。

  新的课程在和新的技术结合之后,能够显著的提升了老师的供给效率,降低对老师的依赖。比如说现在有很多幼教课程,幼儿园老师教美术课、音乐课,老师只要按照课件上面的提示让同学们自己画画就可以了,这种课程显著的降低了对于老师的需求。远程的师训也是如此,标准化的师资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师资供给。包括教学领域的在线直播、双师课堂,一些更加互动的课件可以带来更好的课程的体验。在练习环节里面,通过个性化题库、APP,让学生原来没有人管理的练习环境得到管理,练习环节能够提升整个的学习效果,新的技术出现加速了新课程的供应。

  中国的师资资源是非常匮乏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更好的老师资源输出到全国。同样,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教研上有突出能力并且能够善用互联网和科技的技术便于更好的复制,拥有这些特质的企业我们认为是在未来能够胜出的。

来源:POWER4EDU 责任编辑:云燕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