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公布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1-11-11 17:21 围观842次

  11月10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上海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革命性重塑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擘画了新的蓝图。《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教育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部署,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全面深化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建设。

  擘画教育数字化转型蓝图

  今年8月26日,教育部批复同意上海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上海作为全国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地区,此次又承担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重任,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上海的信任与期待。数字化是国家战略,更是上海“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今年市委市政府举行的数字化转型推进会多次强调,推进数字化转型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要坚持人本导向,强化应用牵引、数据赋能、关键支撑,加快形成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用的生活数字化应用,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城市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实际成效。

  在此背景下,市教委出台了《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为上海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革命性重塑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擘画出一幅教育数字化转型新的蓝图。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坚持“育人为本”“整体推进”“全面赋能”“多元协同”“安全稳妥”五项基本原则,力争到2023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标杆。要形成一批高质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和示范场景。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建设,推进教育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个性多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以数字化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同时,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厚植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理念。推进5G+云网融合,优化升级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实现“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教育治理能力更加科学高效。信息化赋能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各环节,以大数据技术有效支撑教育评价改革。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常态化实施,教学模式更加灵活智能,人才培养方式更加个性多元。教育资源和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全面支撑智能泛在、贯穿终身的学习体系。

  统筹推进10类教育应用场景建设

  《实施方案》明确了8项主要任务:一是创新教育场景示范应用,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变革;二是推进教育新基建,打造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环境;三是打造教育数字基座,赋能各类教育应用发展;四是推进教育评估数字化,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综合评价;五是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满足多元数字化教育需求;六是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健全师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七是推进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服务能力;八是加强数字化转型研究,促进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据悉,上海将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统筹推进教、学、管、考、评和研究、服务、资源、实践活动、家校互动等10类教育应用场景建设。探索数字孪生学校建设,培育创建100所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探索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于人工智能的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基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基于5G的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深化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和创新。

  同时,上海将探索校园数字化的实验实训、场馆使用、基建安防、环境监测、智能晨检、科学运动、营养膳食、家校共育等应用建设。按照“物联、数联、智联”原则,全市统筹,试点引领,以区为主体,搭建开放共享、数据互通、技术集成、应用协同、交互可用的教育数字基座,实现各级各类应用系统联接和复用。对接国家教育数字资源中心,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资源目录和资源地图,为市民提供优质、均衡、丰富、便捷的学习支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精准满足更多家长对育儿资源的多元化需求。推动老年教育机构打造特色教育资源和服务项目,帮助老年人熟悉数字智能终端,融入数字智能生活,助力跨越“数字鸿沟”。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责任编辑:逯红栋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