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3号综合实训楼,电梯智检团队的三名学生正围着一台老式电梯忙碌。刘寅嵩同学手持平板电脑紧盯数据波动,柳冰同学调整着轿厢顶部的传感器角度,梅悦然同学则蹲在控制柜前记录电压变化——这是他们第43次实地测试自主研发的电梯安全监测系统。
从课堂知识到实践突破
一切的起点源于《电梯物联网》课上的一次讨论。当老师讲到“80%的电梯故障源于日常维护不足”时,团队成员联想到社区里因故障停运数日的电梯。课后,他们带着测振仪和温度枪,在征得物业同意后对校园周边6部电梯展开“体检”,发现人工巡检记录与设备实际状态存在偏差。“如果能用传感器自动记录数据,会不会更可靠?”这个朴素的想法成了项目的起点。
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团队将物联网所学的知识串联应用:刘寅嵩同学负责改造工业传感器,使其适配电梯狭小空间;梅悦然同学用Python搭建数据可视化平台;任文静同学则把《物联网技术》课上的通信协议知识用于无线传输模块开发。为验证系统稳定性,他们曾连续两周凌晨潜入实训楼,趁着电梯空闲时段做压力测试。
社区里的“技术温度”
首个落地试点选在附近的老旧小区。团队成员发现,这里电梯的故障报警按钮多数已损坏,居民们对突然停梯早已习以为常。安装监测设备时,物业王主任半信半疑:“学生做的设备能比专业公司靠谱?”直到某天深夜,系统突然向物业值班手机发送预警——钢丝绳振动数据异常。维保人员到场检修,果然发现两股钢丝出现磨损。
这次成功预警让团队备受鼓舞。他们进一步开发了“电梯健康日历”,用绿、黄、红三色标注每日安全状态,张贴在小区公告栏。独居的赵大爷说:“现在每天晨练前都要看看日历,绿色就代表可以安心坐电梯去买菜。”
在迭代中成长
如今,这套系统已升级到3.0版本。最新加入的语音播报功能,能在电梯困人时自动播放安抚提示:“请您保持镇定,救援人员正在赶来。”团队还设计了卡通版《电梯安全手册》,在社区活动中发放了500余册。指导老师评价说:“他们不仅做出了技术方案,更搭建起连接专业与民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