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布《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旨在通过AI技术全面赋能职业教育,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政策不仅响应了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部署,也为黑龙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具体路径。以下是对《措施》的深度解析: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AI赋能方向
打造"AI+职教"示范体系
《措施》提出建设省级"AI+职教"示范校和示范专业群,支持职业院校联合头部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此举将推动AI技术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形成可复制的龙江模式。
构建智能化教学标准
要求职业院校将AI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如"AI+专业"交叉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础AI工具应用能力。
二、聚焦教学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广智能教学场景
鼓励运用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孪生技术等构建沉浸式课堂,解决传统实训中高成本、高风险的痛点。
建设省级职教大数据平台
通过汇聚教学、管理、就业等数据,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和教学质量动态监测,推动精准化教学。
开发AI辅助教学工具
支持教师利用智能备课系统、学情分析工具等提升教学效率,同时探索AI助教在课堂中的应用。
三、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升级
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重点围绕黑龙江农业、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联合企业建设AI技术应用中心,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推动AI技术转化应用
鼓励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如农业AI巡检、工业机器人运维等场景,促进科研成果落地。
四、提升师资能力,夯实发展基础
实施教师AI能力提升计划
通过专项培训、企业实践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AI教学技能,并设立"AI+职教"名师工作室。
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
支持院校柔性引进AI领域工程师、技术专家,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五、完善保障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加大财政与政策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对示范项目给予倾斜,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AI职教建设。
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
将AI应用成效纳入职业院校考核指标,对成果突出的院校予以奖励。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支持与海外院校、机构联合开展AI职教项目,引入国际认证课程体系。
政策亮点与挑战
亮点:政策覆盖全链条,从课程建设到产业服务,形成闭环;强调"因地制宜",结合黑龙江产业特色(如农业AI)。
挑战:部分院校基础设施薄弱,需加强资源投入;AI技术迭代快,课程更新与师资培训需动态跟进。
黑龙江"AI+职教"十二条的出台,标志着该省职业教育正式进入智能化升级的快车道。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和产教协同,有望培育一批兼具专业技能和AI素养的"新工匠",为东北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未来,如何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仍需政府、院校与企业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