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教育质量提升与专业认证深化的背景下,专业认证已成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面临“数据分散、材料繁琐、达成难算”的共同痛点与专业认证“高标准+强逻辑”的双重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来看看海南师范大学与湖南工商大学是怎么做的。
专业发展与认证平台
聚焦专业发展,共筑认证高地
强智专业发展与认证平台,聚焦“数据整合—智能分析—持续改进”的闭环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化、结构化、智能化的能力输出,为高校专业认证与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全流程支撑。
海南师范大学与湖南工商大学结合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展开深入探索——通过引入强智专业发展与认证平台,形成了两套极具代表性而又各具特色的应用实践范式,取得显著成效,为不同类型高校开展专业认证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借鉴。
海南师范大学
从数据整合到全流程智能化支撑
面对多轮专业认证任务,海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应用系统建设,快速构建覆盖“数据整合—达成分析—认证支撑—质量反馈”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数字化闭环体系。
1、基础数据全面标准化
完成对单位、教师、课程等基础数据的标准化整理,协助学校导入22门师范类通识课程的考核与教学数据,实现课程目标、考核项、成绩等信息的精准对接。
2、达成度分析效率提升800%
2小时内自动生成课程目标达成度报告,多个院系已主动应用平台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分析。
3、认证材料仓库,文档秒级调用
依据认证标准构建完整的认证指标体系,按照“一级指标—观测点—支撑材料”逻辑进行分类管理,实现材料的结构化、可视化呈现。
目前,支撑材料库已累计录入200余份,调取效率提升70%,大幅降低认证准备负担。
4、智能分析辅助教学改进
教师根据平台生成的图表与报告,快速掌握达成偏差、考核弱项等情况,及时调整与迭代教学内容。
例如,依托平台数据分析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准识别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考核项设计上的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案,进一步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契合度。
达成度报告
智能分析
湖南工商大学
融入专业建设场景,提升专业发展数字化水平
湖南工商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工科专业率先上线专业认证与发展平台,实现课程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个体达成度的三重计算自动化管理,推动工程教育认证走向智能时代。
1、36门课程数据标准化管理
整理36门专业课程、四届学生的教学数据,精准配置课程目标与毕业指标点,消除数据孤岛,为认证工作打下坚实数据基础。
2、全流程自动达成度计算
抓取课程考核数据,自动计算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学生个体达成度。
特别是在"数据结构"课程方面,通过智能分析,快速生成覆盖达成值、偏差分析等关键指标的可视化报告,节省人力、提升客观性。
3、认证材料准备效率提升80%
平台内置标准模板,认证材料自动归集,智能关联课程教学资料、考核材料、达成度分析报告等认证支撑材料。
目前,学校通过平台整理认证材料的效率提升了80%以上,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毕业要求达成度计算
智能关联支撑材料
海南师范大学与湖南工商大学的实践成果,充分显示了强智专业发展与认证平台的能力在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认证任务中的通用性与适配性。
目前,平台已在多所高校落地使用,覆盖师范类、工科等多个领域,帮助高校实现“平台即标准,数据即支撑”的高质量认证管理目标。
未来,强智科技将持续深化平台建设,让专业认证不再成为负担,真正成为“教学优化提升的推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