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的日常运营中,非政府采购作为采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科研设备耗材、办公文具、小型维修服务等多种零星需求。这些采购项目虽单笔金额不大,但频次高、品类杂,长期以来面临着流程繁琐、监管困难、效率低下等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伟时信息采购平台以其智能化解决方案,为高校非政府采购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曾经 “零散” 的采购环节实现了全流程的高效整合。
高校非政府采购的痛点早已成为制约管理效率的瓶颈之一。传统模式下,从需求提报到最终结算,往往需要经过人工填报、多级审批、线下比价等多个环节,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因信息不对称导致采购成本上升。例如,某高校实验室需要紧急采购一批科研设备,教师需先填写纸质申请单,经院系负责人签字后提交至采购部门,再由采购人员联系供应商询价,整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天,严重影响科研进度。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平台,部分零星采购存在流程不规范、合同归档混乱等问题,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潜在风险。
伟时信息采购平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采购模式的壁垒。该平台以 “数字化 + 智能化” 为核心,构建了覆盖需求申报、供应商管理、在线比价、合同签订、履约验收、资金支付等全流程的管理体系,让每一笔零星采购都可追溯、可监管。
在需求端,平台通过对接高校内部的 OA 系统、资产系统和财务系统,实现了采购需求的在线申报与自动流转,改变了以往高校采购系统、资产报增系统、财务结算系统相互独立、由不同技术服务商运维导致的用户数据重复填报问题。采购人只需在系统中填写采购物品的名称、规格、预算等信息,系统便会根据预设规则自动匹配审批流程,减少了人工传递的时间成本。
同时,平台通过优化 “申购 — 结算 — 报增” 业务流程,借助资产预审、经费实时冻结等功能,实现了通过一个系统完成采购业务及 “采购 - 结算 - 资产” 的全流程电子化,让采购经办人在多个系统间无感无缝链接,大幅度减少 “填单、打印、交表” 等重复劳动。这一优化完善了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既提高工作效率和财务准确性,又降低分散结算风险,增强操作透明度,便于监控与问责。
供应商管理是非政府采购的关键环节,平台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要求供应商上传营业执照等相关材料,经系统自动核验和人工复核,只有符合条件的才能入驻,从源头解决了传统模式下供应商资质审核难的问题。此外,平台通过用户评价、交易记录分析等功能,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价格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信息共享与反馈。采购人在采购时可以查看供应商的信誉和历史交易信息,有效降低以次充好、掺杂掺假等风险,保障采购质量与性价比。平台根据高校内控要求,允许高校用户对供应商评价,评价结果不仅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更能倒逼供应商提升质量与服务,从而规范供应商群体、提高采购效率。
过去,采购验收工作常常陷入耗时费力的困境。核对采购项目信息、检查签名盖章等环节,不仅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还容易因人工疏忽出现误差。而伟时信息采购平台接入 AI 技术后,这些棘手问题迎刃而解。AI 的精准文字识别功能,能够快速提取验收单上的关键信息,如采购项目名称、货物描述、数量等,并将其与平台上的采购需求进行自动比对,确保信息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同时,AI 图像识别技术在签名检测和盖章验证方面大显身手,不仅能识别签名区域是否存在签名以及签名人数是否达标,还能精准判断公章的位置、形状和内容是否合规。一旦发现问题,AI 系统会立即高亮标注并提醒验收用户和审核人员,避免了人工反复检查的繁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验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伟时信息采购平台已在多所高校展现出显著的提效作用。某双一流高校引入平台后,采购成本同比下降 12%,平台的全流程留痕功能让采购监管更加便捷,真正实现了 “效率提升” 与 “规范管理” 的双重目标。
随着高校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要求的日益提高,非政府采购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伟时信息平台通过技术创新重构采购流程,将零散的采购需求整合为系统化的管理体系,不仅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效率痛点,更推动了高校采购管理向智能化决策、精细化管控、透明化监督的现代治理体系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