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现代教育技术 全方位提升办学品质
走进成都七中育才,你会感受到的一种情怀、一种气度、一种力量。十五年来,我们在追求的道路上从未懈怠。育才人在这里写下了拼搏和奋斗,快乐与艰辛,共同谱写了育才昨天的辉煌。
我们的办学规模不断加大,现在已拥有58个教学班,学生3290余人。我们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现有省特级教师3人,市学科带头人5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12名,省市教育学会理事及中心组成员9人,高级教师56人。
全体老师敬业精业,以“人格的、智慧的、精神的”特有品质托起了学校发展的希望。今天,当你走进七中育才,看到正对校门的八个大字时,请相信“卓尔不群,大器天下”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梦想。我们在现代教育之路上,正实践着,传递着国家和民族使命的重任。我们的努力,让我们获得了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校等荣誉。
在2012年作为四川省推荐的成都市唯一一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上报教育部及中央电教馆。同年9月,中央电教馆在深圳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会上,我校联合亚洲教育网日前建成国内首个三网合一智慧“教育云平台”,并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育云课题应用示范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国内一流名校。 七中育才人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一次次的发展与超越。
一、构筑管理体系,整合完善组织架构
我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这不仅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大、定位高,更重要的是我们整合各部门力量,协同作战,制定教育技术总体发展目标,学校教育技术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由张军校长亲自挂帅,以行政干部、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配设了由教务处主任担任主任的教育技术中心,共有专兼职教育技术管理教师49名,负责规划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并具体实施。
近年来,学校教育技术工作列入了学校发展的重点工程,发展规划和阶段目标可操作性强,并得到有效落实。
我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形成了清晰的管理网络——在教育技术领导小组带领下,充分整合部门工作及人员,信息技术组、总务处、教务处、研修室各处室分工合作,网络组、电教组、教研组各组各司其职。
同时,我们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纳入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通过明确目标、职责、要求,系统规划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多层面的发展机会和成长平台,完善的组织管理对保障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打造现代校园,创设优质软硬环境
我校作为锦江教育的窗口,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区财政先后投入1200万对学校进行高标准,特色化的教育技术装备,打造学校装备亮点,构建成都市一流的数字化校园。
目前学校建成了万兆核心,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全部选用美国思科的高端网络设备),有线信息接入所有办公室及教室,无线网络信息点覆盖整个校园,教师学生可以在学校各处随时随地便捷上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互通,网络资源共享。
学校实现了门禁、消费、图书、选课的“数字化校园一卡通”,建成了全数字化的校园广播系统,配置了专业校园电视台的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学校目前有计算机网络教室3间,综合数字实验室2间、电子阅览室1间,学校所有功能室均安装多媒体课堂演播系统,学校58个普通教室均安装电子白板式课堂演播系统,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 充分满足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需要.
学校于2004年建成了七中育才学校网站,经过多年积累,学校网站内容丰富,布局合理,栏目内容定位清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学校网站在锦江区首届教育特色主题网站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目前累计访问量已达百万以上,成为了宣传七中育才学校的重要阵地,家校沟通的有效平台。学校利用OA校园办公系统,努力推行无纸化办公,探索学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学校还应用了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人事管理系统、网络学习系统、“家校通”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管理软件,实现了全面的校园信息化管理与应用。
学校建立了完整的有七中育才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现已收录校本资源七千余件,容量1000G。现在校内资源使七中育才的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化平台已成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工具,并由此带来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较大程度地实现了新课程下师生的真正发展。
三、形成应用常态,探究应用最佳融合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日常教学过程,应用于心理疏导,学生活动之中,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激活了学生卓越的潜能。
(一)为学生成长搭建多元平台,学生视野日益拓宽
我校设置了心理关护平台,学生电视台,选修课、活动课网络选课、学习交流平台,数字实验室等。
1、学生调节心理的家园——心理成长中心
我校心理成长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系统。如:有提供宣泄的“释心阁”,倾听咨询的“倾心苑”,音乐放松的“静心室”等七大不同的功能室,配置了信息化程度很高软件系统。完善、先进的设施为心育工作的科学、深入发展打开了另一片崭新的天地,成为学校保持持续、高位发展的重要内容。
这里多样的、先进的设备更增强了心育工作的实效。温馨和悦的氛围也给了学生们家一般的温暖,这里成了他们倾诉烦恼、寻找快乐、体验轻松的乐园。在学校浓厚的心育氛围的感染下,学生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很高,有很强的自知力,对心理老师的信任、对心理咨询的接纳度和认可度都很 高。
心理成长中心作为锦江区心理维护中心的站点之一,承担着我区心理维护和相关重要的课题研究工作。心理成长中心在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引领的作用。
2、学生展示才华的天地——校园电视台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字化校园电视台的建立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学习的能力,并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互动式的视像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制作了大量的有一定影响的节目。如校园新闻、活动专题、新闻调查、不文明行为追踪报道,每周的艺术鉴赏均由学生独立制作完成,内容丰富,趣味性、教育性强。校园电视台成为了一个宣传的窗口,展示的舞台,行为的镜子,为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2011年四川省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大赛”喜结硕果。我校共选三个节目参赛均荣获大赛,其中:《让学校成为收获幸福的地方》荣获金奖,《期望》荣获银奖,《文明在哪里》荣获铜奖。
3、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选修课、活动课
选课系统: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的课程选课系统,在这一体系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为学生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为一批批学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育才讲坛”“人与自然”“生存之道” 、“主持人协会”等各类课程的建设均利用了影像、视频等等,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不同禀赋、不同兴趣特长的要求,保障了学生富有个性、张扬智慧地发展。
我们还通过学生远程合作学习系统,利用网站等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同时将学习交流的过程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利用网络视频传输,与国外学生一起研究,共同学习。
4、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地——数字实验室
数字实验室是学生又一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平台:通过数字实验室学生可以完成初中物理学科的相关实验,如利用温度传感器可进行热学方面的实验;利用声强传感器可进行声学方面的实验;也可以完成初中化学学科的相关实验,如各种传感器完成pH值方面的测定。
(二)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促进教师基于数字化平台下的专业发展
教师发展学苑成立于2007年,这是一个教师自主开发、全员参与、自主管理的学苑。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教师发展学苑”先后围绕教学过程中常用的“电子白板”等新软件,以集中培训、教研组培训,等方式组织培训交流工作。
教师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两年我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承担的省、市献课、录像课、示范课、专题讲座达100多人次,仅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赛课获得全国级一等奖的有18人,居全省市学校之冠。
(三)依托课题研究,探究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最佳融合
2009年,课题《以远程录播教学示范班扩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探索》的研究,让我们在远程教学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使得参与网校联合体的学校进步大、成长快。该课题获四川省政府第四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课题《教师网上跟岗研修,网班助推教育均衡》代表成都市参加四川省及全国的评比,荣获全国一等奖。
我校老师参与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重点课题《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子课题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
我们采用微格研究的方式来诊断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迈出的崭新的一步。我校教学研讨会,以微格研究的方式来解剖课堂教学成为我校教研常态。对于各项信息化应用研究课题的实施,我校教学研究利用录播室上课已成常态,每学期对外远程同步播放公开课达70节。
近三年来,我校有30余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实践论文获得市级以上奖项。
四、完善资源建设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七中育才,从来不曾忘记作为名校的的责任,我们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辐射,在多个区域担当着重要的、具有引领作用的角色,追求着优质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一)网络辐射全面开花

我校已建立起立体的应用优质资源辐射网络。有效实现七中育才优质资源辐射,为切实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天网
七中育才在品质提升过程中,一直以来以名校的责任与使命、名校的视野与胸襟积极发挥着优质教育资源应有的作用。
我们积极响应“国家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我校始建的“远程直播教学班”,更是将我校教学资源覆盖到云南、贵州及省内上百所学校,为推进教育均衡和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网
我们还积极投入到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号召中,实现了锦江区内三校联合以及锦江与青白江、锦江区与金堂的教育链接。
2008年4月,我校在区政府教育均衡政策的引导下,通过“优质教育链”建设联动区内的三圣中学、学道街中学分别成立“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三圣分校”、“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学道分校”,进一步助推了区域教育均衡,起好了优质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锦江区、成都市、四川省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网上备课、教师交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平台。从备课到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试题研究到题库的设立,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着教育的公平发展。
◆ 专网
地震过后,由思科公司提供设备,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都江堰聚源中学、彭州赤峰中学、汶川雁门中学建立了网络直播系统,可以与这些结对学校进行实时同步教学和反馈教学,让这些学校的学生也能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还组织了一部分优秀教师进行送教示范,同堂教研,共同提高。
(二) 资源建设格局已成
我们的优质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果。
为此,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资源建设方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形成了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都较强的优质教育资源库。
我们借助“东方闻道网校”管理平台,建立七中育才学校教学资源库。2005年9月,七中育才与“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合作开办多媒体班以来,我们已汇集从初一到初三所有年级,涉及语、数、外、物、化等学科的每一节教学课件、素材、试题、教案等资源,信息容量大,利用率高。
五、立足现代教育 确立发展思路
在成都教育迈向现代化之际,七中育才学校在新的高度出发,并生发出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学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为锦江区、成都市乃至全省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此,我们不懈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