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技术驱动下的“智慧教育”发展之路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6-01-11 09:33 围观393次

  一直以来教育行业都是探索新技术的先驱者,同时也是新技术应用的先导者。在网络及相关IT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行业同样不甘落后,借助于新IT技术、新网络技术教育行业在变革的进程中迸发出愈加耀眼的智慧之光。

  如今,不仅国家在政策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信息化的前行提供了坚实基础与强劲动力,技术在驱动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变革。

  从Gartner在2014年发布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律周期曲线中可以看到,许多教育领域非常关注的关键核心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已经逐渐从技术热烈追捧期进入市场应用稳定期,这意味着未来这些新技术将快速应用于教育领域里。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连接正在成为新的常态,人手两个以上终端的状态正在愈发普遍化,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物与人的联接数量越来越多,据估计2025年全球联接数量将达一千亿。而庞大联接以及更多资源的数字化,加速了数据步入ZB时代,未来需要海量的存储空间。联接和数字化将会成为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华为全球全联接指数报告里显示,教育仅次于金融行业,其在“联接”的影响下对于效率提升、价值传递以及创新的影响都非常大,全连接技术对于教育行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

  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教育行业市场总监孔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了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某位音乐教师曾经推荐过一个仅需通过“哼曲调”就可以精准识别对应音乐的APP,可在现场实际测试时却表现不理想,这其中一个因素就可能是相关技术尚不到位,例如未能有效采集到声音,没有向云端传输有效数据等等。由此可见技术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那么,全联接场景下的智慧教育会是怎样的呢?孔萌认为,可呈现、可管理、可获得、强交互、情景感知这五大维度将是智慧课堂的典型体现。单频、多频、3D虚拟现实同步显示本地和异地高清图像信息;对教室里所布局的各类设备如电气网络、物理环境、教学环境等进行管理;随时获得互联网云端教学资源、移动学习终端应用、快速进行教学内容分发、快速进行在线考试以及在线评估;利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等实时互动交流;实时感知物理环境、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并于事后对教学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未来在全联接场景下,将会实现一个Smart环境的共建。”

  智慧教育的实现需要大量ICT技术支撑,例如:各类物联网感知终端,智能的信息传输网络管道,稳定强大的教育云平台,以及丰富的教学应用。另外,现在教育行业里正在出现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那么就需要对应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顶尖的IT企业,华为一直在从信息产生、信息传送、信息存储和处理这三个层面构建面向未来的技术优势。如,全浸入式的用户体验让用户能在远程做到身临其境;5G移动通信提供超高速无线联接;全光网络构建无限传送容量;内容感知网络将实现基于内容感知和路由;高通量计算帮助构建高吞吐能力计算平台。正是这些技术优势使得华为能够通过自身力量在教育领域里消除数字鸿沟。

  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商业MKT与解决方案部部长蒋毅表示,华为构建中国教育信息化新格局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战略重视、技术引领、构建生态、以需为本。重视并重点投入教育信息化,坚定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决心。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数据存储等技术引领教育由网络化、数字化向智慧化发展。坚持被集成战略,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阳光、健康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以客户为中心、深入了解教育改革与信息化趋势及需求,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ICT产品和方案。

  蒋毅表示,华为拥有业界最长的产品线,覆盖了云、管、端。健壮的云平台、敏捷的网络能够保证教育资源的共享更具公平性,从技术上弥补了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因材施教是古人一直所提倡的,而大数据及各种ICT技术则可能使其变成现实。其中所涉及的底层硬件、大数据平台则是现在华为所关注的重点。华为的绿色节能、安全可控更是完全适合教育领域的应用。另外,华为不仅有丰富的通用性教育行业解决方案,还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方案。华为领先的技术,使其在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优势明显。

  技术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无论你是否接受、做或者不做,先进的技术都将坚定不移的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步前行。

来源:赛迪网 责任编辑:江平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