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人大附中是如何搭建智慧校园的?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8-05-02 09:24 围观1790次

  作为国内最早建立因特网站、开展多媒体教学的中学之一,人大附中一直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先行者。

  1998年开展信息化探索至今,精良的硬件设备、与时俱进的技术一直被认为是人大附中长年“领跑”的关键点。然而,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普及,“装了不用”、“为了用而用”等现象不断出现,人们发现,除了技术,智慧校园建设或许存在其他不可缺少的环节。

  近日,记者专访人大附中信息中心主任赵海涛,请他介绍了人大附中智慧校园建构模式、核心特征、经验挑战等,希望给其他学校带来帮助。

  管理向服务转变

  据了解,“智慧校园”概念最早由浙江大学在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浙江大学认为:智慧校园指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

  作为人大附中信息技术中心主任,赵海涛主管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主要面向一线师生,既要依据老师、学生提出的需要,提供有创新力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也要随着技术进步、政策变化,推动原有教学模式变革。

  “可以说,我们是学校最接近一线师生的地方之一。”赵海涛笑道。

  智慧校园和传统数字校园相比有何区别?

  在赵海涛看来,智慧校园是对传统数字校园的扩展与提升。以往的数字校园强调实现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则强调基于数字校园的数据,通过教学与技术的创新融合,形成开放丰富的课程设置,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个性化的学习支撑体系,以及民主高效的组织架构。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赵海涛说,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主决策,要尊重来自一线的数据和老师、学生的需求。

  他坦言,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需要校政企三方协同,通力合作。

  一方面,学校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只靠行政命令说话。他指出,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多靠行政力量、从上至下推动。其实,未来的信息化更多要由下至上,从学校到地方到国家推动,从市场需求推动,这样才能更好得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产品本身要做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赵海涛认为,部分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如创客教育、VR教育目前仍停留在技术开发阶段,只是让学生体验了一些新技术,开拓了视野,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的产品是游离于学校教学核心之外的,很容易流于硬件的堆砌,空间环境的升级。“这类产品如果能围绕课程,做一些深化的设计,效果会更好。”

  赵海涛反复强调,一切技术、产品、方案,不管硬件还是软件,如果不能落实到服务老师、学生上,其实都没能抓住教育的本质。如何理解、分解一线师生的需求,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产品,避免误差,这本身体现了信息技术部门的水平。

  减负增效,推动个性化教学

  那么,老师、学生的普遍需求是什么?

  赵海涛给出的答案是“减负增效”。“老师的最核心的诉求是能在减轻重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把课教好。学生最核心的诉求普遍是少做题,少做重复性的劳动,还能提高成绩,其实他们的诉求很接近,就是减负增效。”

  赵海涛说,老师的教学其实存在很多重复性的劳动,例如重复性答疑、重复性作业批改、重复性知识讲解,“这些就是我们解决的重点,我们希望通过一些产品服务,给老师减负,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从学生维度来讲,传统大班授课模式存在一些重复、无效的学习,个性化程度不够。“我们希望采集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推送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做有针对性的测评和反馈。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可能,有句话说,人工智能技术是目前唯一出现的,有可能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一个工具。赵海涛说,“这一服务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在课前、课中、课后。”

  对于如何更好地服务老师、学生,满足其需要,赵海涛给出了三点经验。

  一、顶层设计灵活、可重组。赵海涛表示,智慧校园建设涉及的层面很多,包括课程、教学、空间、组织等等。课程上,人大附中设计了多元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教学上,学校倡导主动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很多因素都是不固定的,是可变化的,这就要求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要足够灵活、可重组,这样能少走很多弯路。

  二、强调关联性。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如课程部门,教学部门、环境部门、技术部门、教师发展部门等,这就需要学校各部门进行协调,最好有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如智慧校园工作小组,小组最好直接隶属校务会或一把手,这样工作效率会比较高。“小组中,业务部门提供需求、技术部门提供方案,大家共同协商,决策实施。”

  三、重视后期运维。人大附中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即专业的IT服务团队。团队提出的口号是服务内容明晰,方法规范,流程标准,质量可控。“信息中心不能只给师生一个账号,然后用不用、怎么用全凭自觉,而应给他们明确的任务目标,合适的指导,帮助他们利用这些工具和产品,这样才能很好得用起来。”

  赵海涛说,具体来说,信息中心的后期运维主要包括三方面:

  重视培训。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种子”,示范课、基本功比赛为催化剂,鼓励老师应用技术,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重视服务。制作服务目录、手册,发放给每个学生、老师,告诉他们学校可以提供什么样的IT服务,保证师生能将产品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设有相对成熟的IT服务部门,可以随时帮助师生解决问题,每月还会形成服务质量报告及满意度调查表。

  实行评教制度。评价分成十几个维度,其中很重要的维度,就是老师的创新方法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水平。

  未来:不同应用数据的底层汇聚将成解决重点

  除服务师生外,信息中心还将依据外部环境,借由技术进步,推动师生教学方式转变。

  赵海涛说,从业二十年,自己见过很多方案产品,也见证了技术的更新迭代,他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讲,技术的进步已经领先很多教育理念、方法的进步,很多课程需要重新设计梳理,课堂生态、教学评价指标也需要重构。

  例如,对老师来说,高考改革对线上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现有的教学师资和教学空间已经无法承载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大量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线上完成。

  而对学生来而言,AI技术或将学生从重复记忆、练习中解放出来,未来,学生应该重点培养高阶能力,比如创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如何让知识学习在课外,知识内化在课堂,这是老师学生之后需要思考的。

  赵海涛还透漏,信息中心采集了包括学生考勤、课堂表现等综合素质评价类数据,学生在教学平台、软件上留下的学习行为的结果性数据在内的大量数据。未来,信息中心想将采集到的数据综合起来,挖掘分析,然后提供给老师、学生、家长等决策主体,为其参考决策、行为调整提供数据上的帮助。

  谈到实现过程中的难点,赵海涛说,教育信息化初期,容易出现教育与技术分离的现象。

  但随着市场容量的逐渐增大,师生应用信息化产品越来越深入,教育信息化市场也更为公开透明,很多产品面世前都会找学校反复试用、打磨,先在校内完成需求分析和产品研发,后走向市场,这让技术和教学相脱离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

  他认为,智慧校园建设目前的难点是不同应用数据的底层汇聚。“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会引入大量互联网上的学习工具和学习产品,‘开放的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生态系统’这一点很重要,也很难做。”

  赵海涛说,现阶段,学校以智慧校园和智慧教育为核心,引入了很多有竞争力的互联网产品,包括办公软件类、教学资源、学习平台类等等,“现在我们非常头疼的就是这些不同种类的互联网的产品,如何在底层数据架构上打通,这也是我们在下一代人工智能+智慧校园时代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来源:搜狐教育 责任编辑:赵国成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