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德州学院:发挥人才智力优势,赋能校城融合发展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3-10-30 09:54 围观575次

  近年来,德州学院坚持根植德州、面向山东,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建立高层次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共用”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智能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政策互联互通,营造良好人才聚集氛围。

  秉持融合共赢理念,全面融入地方人才工作大局,结合学校实际,灵活跟进、积极落实、创新利用区域人才政策。一是完善配套制度。以德州市人才政策“黄金30条”及升级版、“产才融合17条”为基础,立足学校实际需要,制定出台《“天衢英才”工程实施办法》《高水平教研科研业绩核算及奖励办法》等配套政策,拓展支持范围、延伸支持层次,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空间,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完善、创新团队不断涌现。获批全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青创科技计划建设团队10个,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二是健全引才机制。构建“长聘短聘相结合”“协议工资年薪制可选择”的灵活人才引用机制,简化重点紧缺人才引用流程,高层次人才可直聘为高级职称。学科专业建设急需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全职引进省级以上人才10人,柔性引进了包括俄罗斯院士、FAST首席科学家等在内的“天衢英才”12人。实施“海外人才引进地图”,先后引进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为带头人的生物物理研究团队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为带头人的焊接技术研究团队。三是优化服务环境。用足用好地方人才优惠政策,着力解决人才薪资待遇、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为人才聚集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67名博士获购房补贴,67名教师入住市人才公寓,同时解决了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为博士家属安排了合适工作。

  人才共引共育,校地协同“一盘棋”。

  树立“就职德院、创业德州”理念,打破校地人才引育藩篱,主动融入全市人才大循环。一是聚焦高端人才。实施博士引进“双百计划”,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班,主动发现、挖掘、对接学科发展所需、服务地方可为的高层次人才。2022年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二是搭建平台载体。与德州人才发展集团联合成立德州博士俱乐部,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与德州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7个,共同推动产业人才培养。建立博士工作站12个,开展各类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300项,以优势学科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成果转化。三是强化实践锻炼。与德州市政府签署《城校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六份协议,派出11名博士到市教体局、工信局、发改委等单位挂职锻炼,畅通校地沟通渠道。选派优秀教师深度参与企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39人入选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名单。成立德州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联盟学校,选派12名博士、教授集中帮扶6所小学,与庆云县共同推进大中小美育协同发展,获批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

  成果共用共享,实现服务“多层次”。

  学校紧紧扎根德州大地办教育,坚持用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支持,努力做德州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一是推进产教融合。围绕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与德州市共建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东盟研究中心)、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促进学科产业融合。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先后出台《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关于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创业热情,与企业共建实验室、联合研究院81个,派出907名教师到企业挂职,落实技术服务项目300余项。三是服务乡村振兴。选派40余名博士担任科技副镇长,选派25名优秀教师担任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员。组织专家组成10余个乡村科技服务团队,围绕“吨半粮”创建、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等开展技术服务,研究制定的《强筋小麦绿色优质生产技术规程》获批发布实施,撰写的《以田园综合体为依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调研报告被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批示肯定。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完善“共引共育共享共用”机制,实施“人才汇聚工程”,强化人才培养措施,优化人才发展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以人才工作新成效助推校城深度融合,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逯红栋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