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每年财政投入千万元 东莞力推职业教育发展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1-06-30 09:12 围观308次

    教育装备采购网讯:据广州日报报道,在日前举行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会议上,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表示,“东莞中职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遇。”东莞未来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2~3所规模达5000人以上的省和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

    部分中职生不肯当“蓝领”

    据悉,目前,东莞中职学校共有5万多名在校生,占了高中教育阶段在校生的40%。

    “每年都有很多工厂、企业直接到中职院校招人,可以说,中职生就业的最大问题,不是找不到工作。”吴道闻分析,当前困扰职业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就业观念问题。

    “中职毕业生学的是在企业就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毕业后他们都不大愿意到厂里当‘蓝领’工人,而向往办公室的‘白领’工作。”吴道闻举例,特别是部分东莞户籍学生,宁愿在家闲着也不去企业做工。“他们觉得在工厂与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工作很没面子。”

    吴道闻强调:“这种观念不除,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技能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东莞整个企业转型发展。”

    调整专业适应产业转型需要

    吴道闻表示,东莞在“十二五”期间,会建设两三所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的省和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带动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调整部分面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适应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另外,东莞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在会议后也向记者透露,市政府为了扶持东莞中职教育,从今年开始,东莞市财政将连续五年,每年拨款1000万元,投入到部分中职学校的优势专业中,采购实训设备、拓展实训场所,以此来提高优势专业的办学水平。

    据了解,今年,这笔资金将用来提高塘厦理工学校的电子专业、大朗职业中学的毛织专业和经济贸易学校的物流专业的实训设备、场地的水平。

    技工是不可忽视的人才

 

    东莞市副市长李小梅去年曾经到上海、苏州、无锡进行考察。经过考察,李小梅认为,东莞的人才现状与长三角地区差距不小,“真应该加把劲了”。

    对此,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局长游其晃也有同感,“在无锡,我们开始听说人家全市的‘人才’数量是80万,结果后来再详细了解才知道,人家所谓的‘人才’都是工程师以上的,我们呢,连那些中技、中专毕业的技术工人都算进里面了,而工程师只有11万左右。”

    游其晃在分组讨论时表示,东莞高端人才引进难,与东莞的产业结构有关,大量来料加工企业需要的更多是普工,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只有高新技术企业本身发展起来,才可能留住高端人才。李小梅则认为,既然东莞仍然要坚持制造业立市,那么金字塔塔身就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他们也是东莞不可忽视的人才。

    政府关注加大政策扶植

    作为加工制造业名城,东莞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成为东莞急需的人才。五年以来,东莞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增加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等政策相继出台。在整合教育资源过程中,新建、扩建了一批中职院校,为培养职业人才提供了必备的硬件基础。同时,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方式,逐步地探讨我市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林惠俗:“办学体制的问题、师资培养的问题、专业设置怎么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还有校企如何更加紧密合作的问题、这些都是整个职业教育里面、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们希望东莞是我们全省很多工作的排头兵,所以在这个方面能够为全省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在塘厦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走出了自己的路子,2009年塘厦理工学校与东莞雷曼电子有限公司、市节能办签约,进一步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由企业挑选学生组成班级,定向培养,并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按照岗位安排实习、就业。多所职业学校相继开展了车间进校、企业课堂、专班培养等“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文轩:“财政投入强度大,政策优惠面积广,整体办学水平挺高的,应该说,在全省都是比较好的,我觉得可能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做一些尝试,比如在开放度,在国际化,下一点功夫,可能会把职教闯出一条新路来。”

张硕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