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教师课题研修班

儿童科技素养引重视 STEAM教育大行其道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7-05-05 10:03 围观1284次

  在帕皮科技海淀金源校区,6岁的源源(化名)在两名老师的引导下搭建积木。而在此前,源源不到3岁的弟弟也在这里刚刚上完STEAM教育课。据帕皮科技学院的老师介绍,周一至周五来学习的孩子相对较少,而每周末则会有五六十个孩子在这里学习,“老师们忙得几乎没时间休息”。

  源源已经在这里进行了大约半年时间的学习了。在交流的过程中,源源向记者表示,他很喜欢在这里学习,因为这种学习很有趣,并且他的很多同学也在这里学习。

  STEAM教育为什么火?

  STEA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人文(Arts)、数学(Mathematics)的缩写,是一种新的基于混合学科背景的素质教育理念。STEAM教育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主要用以应对学科割裂造成无法创造性解决复杂真实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培养青少年一代设计未来的能力。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一个国家能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影响着它在未来发展中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及从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来看,都需要将学生的创造力,协作交流、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并引入了 STEAM 教育。

  

  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 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关于未来五年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中,就明确提到要“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2016年《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2016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贯彻国家“双创”要求,为创客教育、“STEAM课程”提供教育装备支撑,探索将新的教育装备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随之而来的是,各类STEAM创业公司快速涌现出来,一些老牌机器人教育公司、科技类硬件厂商、编程教育机构也开始跨界研发推广自己的STEAM课程。2016年,国内的STEAM市场迎来了一批有资本优势、资源丰厚的跨界新玩家,如,培生、索尼、乐高、高通等都来华做起了 STEAM 教育。STEAM 教育引进中国之后发展迅速,创客教育、青少年编程教育、机器人教育等都可以在广义上归为STEAM教育。

  教育制度与政策的支持是推动STEAM教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而这些要素将STEAM教育推向了风口。

  当STEAM教育成为热词之后,“望子成才”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家长们开始了解STEAM教育,送自己的孩子去STEAM教育机构学习。

  在记者与家长交流中,不少家长认为,这种线下科学课不仅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思维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确实比较有意义。另外有些父母,虽然还不确定STEAM教育到底在孩子的成长与未来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但是认可这种教育理念,在大潮流下愿意让孩子去学习、去尝试。他们认为这样至少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每到周末,各STEAM教育机构人气火爆就不足为奇了。

  为何要关注少儿科技素养培养

  对我国而言,关注少年儿童科技素养培养,发展STEAM教育有着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少儿科教创新发展论坛中,有嘉宾谈到,在不久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中,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24.5%的均值。

  此前,科技日报一名记者在随机以“长大后想做什么”调查身边的8个孩子后,却发现只有1个从小学习乐高课程的一年级孩子表示愿意当工程师,其他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明星、企业家、设计师、咖啡师等。

  “上世纪80年代,当科学家是许多孩子的梦想,这也是之后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研究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不无遗憾地感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未来世界要想寻求新的发展速度和高度,就必须重视科教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科学的兴趣,对后续学习以及是否从事科学领域工作有预测作用,而大部分人的科学兴趣是在14岁前建立的。”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编审郭永福近日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说,未来的竞争将比现在更激烈,这种竞争没有国界、没有硝烟,但竞争的结果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兴旺,人才基础的交流,所以我们现在要注意做好对未来人才的科技教育。

  基于以上种种,郭永福认为,中国发展STEAM教育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校内外少儿科技培养双线前进

  从2015年《关于“十三五”期间 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至今已近两年时间。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显现出了中国steam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发展现状。

  《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中小学校园已将STEAM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大多数学校的STEAM课程都是以社团课程和选修课(占比72%)的形式出现,未能进入常态的课程与教学,因此课时较少,集中在每周1到2课时。而总的来说,中小学STEAM课程种类繁多,如深圳黄冈中学开设了机器人、软陶、体育类、艺术类等多种校本课程,并在探索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很多学校开始与科研院所或者教育企业合作,引进课程、培训教师、建设校园STEAM学习空间,比如北京八一学校等,已经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入并开展了STEAM教育、建设专门的学习场地。

  另外,由于灵活性较高,不少民办私立学校开始并且很乐于探索STEAM教育的开展。如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已全面开设STEAM选修课,每学期共10课时,提供专门学习空间;而潍坊(上海)新纪元学校也正在进行体系化的探索,涵盖了大英百科科学100讲、3D打印等多门课程。

  报告还显示,中国对STEAM教育的探索多始于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多局限在少量的创客教育、非正式教育中。

  目前到底有多少中小学开设了STEAM教育课程呢?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国内包括北京清华大学附中、人民大学附中等在内的600余所中学已经开设STEAM教育课程。

  除了公立学校外,市场上的STEAM教育机构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3月份,有60多家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参加了北大创业联合会教育专委会STEAM教育沙龙。

  STEAM教育中三个问题较突出

  当下,STEAM教育渐成风尚,但在其火热发展的背后,其实存在诸多问题。

  虽然教育部提倡有条件地区探索发展STEAM教育,但尚无进一步的具体政策。在实际实践推进中,STEAM教育局限于少量的创客教育、非正式教育中。且STEAM教育的覆盖面并不是很广,知名度并不高,在三四线城市很多人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

  在STEAM教育探索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当前STEAM教育课程研发与实施难度大;STEAM教育对从业教师要求高,师资缺乏;STEAM教育学习空间的创建难。

  这是因为,目前国内的STEAM教育机构和教师主要是基于国外的课程资源和设置体系进行二次开发打造的产品,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自主开发。但购买国外课程费用较高,而国内的课程普多以技术学习课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STEAM教育所涵盖的内容,既难以与国家必修课程融合拓展,也无法进行课程跨学科整合,这样就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而针对当下STEAM教育市场,有STEAM教育机构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很多STEAM教育的教育机构,实际进行的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真正的STEAM教育,且很多教育机构存在无能力培养体系、无深度,以及课程拼凑等问题,这种情况下STEAM教育也很难提升孩子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由于我国STEAM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学校都缺少STEAM教育的专职教师。一般由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兼任STEAM教育教师,再或是从校外教育机构聘用STEAM教师。且对于学校购买的STEAM教育产品如乐高机器人、柴火空间等,需要经过培训的师资来授课,有些产品还需要经过二次开发才符合教学需求,这一方面耗费人力和时间,另一方面会因为对教师水平要求过高而加剧中小学STEAM教育师资匮乏。

  而对于国内的STEAM教育企业来说,课程体系研发、店铺投资、师资培训等都比较烧钱,且不少STEAM教育培训机构都或多或少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

  记者在网上检索STEAM教育相关企业信息时发现,德拉学院、火星派、编玩边学、小牛顿、Makeblock等很多STEAM教育机构都在招聘科学类、机器人教师及培训讲师、课程研发人员。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许多学校缺乏STEAM专项资金,尚无STEAM实验室或专门的学习空间,更无法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到整个空间建设当中,所以对多数学校来说,只是简单地添置3D打印机、Arduino套件、激光切割机等创客教育设备。

  目前国内STEAM教育市场上的教育机构大都处于发展早期,处在需要大量投入资金阶段,而不少企业处在刚完成天使轮或Pre-A轮投资阶段,而阿儿法营、思迪佳等尚未进行融资。这些STEAM教育企业的后期融资情况,也将对其未来发展(包括学习空间设置等)情况产生较大影响。

来源:未来网 责任编辑:云燕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