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校体购2 第八届图书馆论坛

看台即课堂:解密“苏超”如何用城市荣誉重塑校园足球育人范式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5-07-24 15:47 围观2次

  2025年春夏之交,"苏超"联赛以场均1.5万观众、单场3.6万人的火爆数据,超越中甲甚至世界杯预选赛热度。这场省级赛事凭借"家门口"的地理优势、城市荣誉感驱动和"足球+文旅"创新模式,不仅让快递员与程序员同场竞技,更带动周边消费增长25%,144万人疯抢19.9元门票的盛况,演绎了草根足球如何点燃全民激情。其火爆程度远超预期,热度甚至盖过了大家心心念念的世界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地理、经济、文化、赛事设计等多重因素。

看台即课堂:解密“苏超”如何用城市荣誉重塑校园足球育人范式

图片来源 | 网络

  01

  “苏超” 有多火?数据说话!

  先看一组数据,5月10日,镇江体育会展中心举行的揭幕战,东道主镇江队对阵扬州队,现场涌入17856名观众,点燃全省热情。苏超前12场比赛场均观众达8798人,远超同期中甲联赛的6467人;第三轮开始场均突破1.5万人,单场最高纪录达30823人(徐州对阵镇江,6月15日)。远距离省份均有球迷到场,赛事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省外观众占比22%,安徽、山东、河南观众占比高达85%,甚至吸引北京、上海及新疆等地球迷专程赴会。

  6月5日,2026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8强赛第9轮全面打响,当晚央视没有转播国足对印尼生死战,反手通过央视频《苏超前线》等栏目直播苏超赛事,引来全网围观,单场线上观看量超600万,社交媒体实时热搜不断,球迷互动量级堪比顶级IP。

  再看看网络上的热度,各种关于“苏超”的话题和热梗不断涌现,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球迷们的讨论和分享。比如常州发布和南京新闻的小编,还因为“苏超”比赛玩起了有趣的battle,常州发布小编署名“想进球”,南京新闻小编回应“想得美” ,这种有趣的互动也进一步炒热了赛事话题。甚至“苏超”还火到了国外,外国网友纷纷表示震惊,不敢相信这只是一场省级联赛 。

  02

  “苏超” 凭什么能火?背后原因不简单!

  1、地理优势与低成本运营:先天禀赋奠定“全民参与”基础江苏的独特地理条件是赛事火爆的“先天密码”。全省面积仅10万余平方公里,城市间距离极近,任意两座城市均可实现当日往返,无需考虑主客场时间差。例如,南京至苏州的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交通网络发达,高铁、高速畅通无阻。这一优势大幅降低了球队参赛和观众观赛的成本,赛事组织无需复杂协调,球员也不必长途奔波。相比之下,其他省份如河南、山东、广东的城市间动辄数百公里的距离,使得赛事运营面临更高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低成本、高可达性,让“苏超”真正成为“家门口”的赛事,为全民参与提供了现实基础。

  2、经济底蕴与足球文化:厚积薄发的“土壤养分”江苏作为全国唯一所有地级市跻身GDP百强的省份,各城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独立的产业结构。这种经济上的“散装”格局,催生了城市间的微妙竞争关系,为赛事注入了天然的“火药味”。此外,江苏足球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有江苏舜天、江苏苏宁等职业俱乐部,培养了大量球迷群体。2021年江苏苏宁解散后,本土球迷对高水平赛事的渴望长期未被满足,“苏超”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经济支撑与情感诉求的双重作用,使得赛事一经推出便获得广泛的社会共鸣。

  3、文旅融合与消费创新:“足球+”模式撬动经济杠杆“苏超”并非单纯的体育赛事,而是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的“超级IP”。各城市巧妙利用赛事流量,推出差异化“文体旅”套餐:盐城“观鸟+观赛”、连云港“海鲜美食节”、常州“门票+萝卜干炒饭”等组合,将足球与地域特色文化、美食捆绑销售。数据显示,赛事期间江苏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近一成,酒店、机票订单激增,部分城市酒店订单量甚至翻倍。这种“体育+文旅”的联动模式,不仅延长了球迷的停留时间,更激活了本地餐饮、住宿、旅游产业链,形成“赛事引流—消费转化—经济反哺”的良性循环。

  4、赛事设计:草根情怀与竞技性的平衡“苏超”的赛制设计兼顾了观赏性与参与感。13支球队均采用“城市命名”,球员构成多元——既有本地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等草根选手,也限报少量职业球员,确保竞技水平的同时,赋予赛事浓厚的地域情怀。例如,某场比赛中“快递员前锋”与“程序员门将”的跨界对决,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此外,赛事分为常规赛(主客场单循环)与淘汰赛(单场定胜负),紧张刺激的赛程安排增强了悬念,让观众始终保有新鲜感。这种“接地气”与“高水平”的平衡,成功打破了传统联赛的刻板印象。

  5、社交媒体与梗文化:情绪共振的传播密码“苏超”的爆火离不开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策略。赛事巧妙借势江苏“十三太保”“散装江苏”等民间梗,将地域文化转化为传播素材。球迷间的“互怼语录”、历史恩怨的二次创作,在短视频平台裂变传播,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

  6、政府背书与行政资源整合:制度保障下的“顶层设计”区别于民间自发赛事,“苏超”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政府全程深度介入。从赛事组织、场地协调到安保支持,行政力量保障了赛事的高效运转。例如,抽签仪式、出征仪式等官方活动的举办,提升了赛事的权威性与仪式感。

  7、深层心理:城市荣誉感与身份认同的集体宣泄本质上,“苏超”的火爆是一场城市荣誉感的集体宣泄。江苏各城市长期存在的经济竞争与文化差异,被转化为足球场上的“对抗叙事”。网友调侃的“没有友谊,只有世仇”,实则反映了民众对城市身份的强烈认同。

  “苏超”各支球队皆以城市命名,让球场成为江苏13座城市文化、精神与实力的比拼擂台。这种将城市荣誉与足球激情紧密相连的机制,极大地增强了球员的使命感和球迷的归属感。赛前“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等自媒体热梗的情绪铺垫,叠加新华日报·交汇点等官方报道的亲民化,让“苏超”话题迅速破圈。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为赛事注入公信力与发展动力;专业运营团队构建商业化运作体系,从赛事包装、品牌营销到数据运营,都对标职业联赛标准。“政府搭台保障公益性,专业团队运营提升吸引力”,不仅确保了赛事扎根群众,还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命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共赢的足球生态。

  从交通接驳到观赛服务,从安全保障到氛围营造,各赛区精心谋划、多点发力,将足球激情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全力为球迷打造既热血沸腾又安心舒适的观赛体验,让每场赛事都成为令人难忘的足球盛宴。

  “下一个苏超”能不能批量克隆?

  北京师范大学某体育经济课题组给出三点提示:

  ① 赛事只是钩子,真正的底料是“本地文化认同”;

  ②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当主角的混合模式缺一不可;

  ③ 热度退潮后,需要尽快补入青训、社区联赛等“续命包”。

  一句话:抄得了形式,抄不走情绪,关键还是看城市愿不愿意把足球当成长线生意做。

  回望“苏超”的火爆轨迹,它给校园足球留下的启示已经清晰:以城市身份认同为纽带、以社会化赛事为平台,将原来封闭在校园围墙内的“教学赛”升级为政府—学校—社区—媒体多元共治的“城市公开课”。属地化球员准入、校企联合培养、文旅流量反哺等机制,既为青少年提供了高关注度的展示舞台,也在纵向打通了校园—青训—职业—社会的人才通道,在横向联结了教育、文化与产业资源。当绿茵场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校园足球便不再局限于培养少数特长生,而开始孕育全民参与的足球生态——竞技水平、文化认同、产业活力与教育功能在此交汇,共同指向可持续的未来。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张肖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