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一直认真听了各位兄弟城市的发言,非常受教益和启发。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和特色,主题基本还是围绕“专业化”三个字来讨论和交流。我们宿迁是后建的地级市,(宿迁市教育装备中心)单位组建时,装备、电教、勤工俭学的职能都在一起,后来又增加了基建方面的职能,现在还做着一部分招标的事,就是新建学校的整体设计和装备配备的这块还属于我们管。有时候遇到责任不明确、边界很模糊的时候也是很头疼的事。
说到装备的专业化,我的想法,首先要搞清楚,我们教育装备这个机构的职能到底是什么?就是说希望官方的有个法定的文件,明确规定我们装备机构的智能的相关文件,而不是每个地方“自选”职能,说我要这样做、他要这样做。比如人员配备、经费的运营维护,这些都应该以法定的形式来规定。我认为这些在我们市级以上高一级的省级装备中心机构应该做起来,比如专门的专题研究会,我们市、县、省这三级装备部门,一二三四有哪些职能,经费管理使什么样的,人员装备是什么样的,职称评选是什么样的,等等。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无非都在这里。
其次,大家刚刚说到的关于装备标准的问题,我跟大家的观点稍微有一点不同。我认为装备标准一定要有。标准到某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修改甚至重新修编,但这个统一的装备标准不能没有。这个装备标准是能够满足课程教学标准的那些最基本的设备。比如说硫酸铜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硫酸铜能做多少次,每人多少课,我们就配多少瓶,这是基本的信息,不然你没法向财政申请经费,然后根据你这个学校是体育特色还是其他什么特色学校,再在基础的配备标准上再增加相关的东西。但基本的配备标准一定要有。所以我认为省里的那个装备标准要修改,但是不能没有。这个装备统一的标准在研究、制定时可以让技术企业、用户、装备部门、媒体设置是国家级那个层次的部门都来参加,多方倾听意见来一起制定这样的专业的装备标准,无论如何不能没有标准,这是我的观点。
第三,对于存在的“设备配备后不用”的问题,这个事情非常讨厌。我们宿迁最好的初中学校——宿迁中学的实验室在开始建的时候是所有初中里面配备条件最好的,现在农村学校均衡化发展、教育现代化发展以后,它的实验室装备利用成了最差的,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次数也是最少的,虽然它的升学率是最高的。老百姓可能不管素质教育,然而学校也不是真正培养全面的人只是努力培养会考试的人而已,这是设备配备下去后得不到利用的根本。所以我的想法是,我们做装备,要凭良心讲话,要呼吁,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技发明和创造靠的是手上功夫。为什么老说我们国家的人才不如欧美啊,我想关键还是差在动手。
我对最近很流行的数字实验室还是有点看法的,当然不太懂,说的可能很多也是外行话。举个例子,学生上生物课,做生物解剖,如果不亲自动手去割、去把血管挑出来仅仅在电脑上用鼠标滑来滑去怎么能很好地对动物身体结构进行认知?化学实验课也是,在电脑上操作很简单,鼠标点一点完事,但实际中拿到试管手都抖了,硫酸也能倒手上去!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希望我们各城市弟兄们能在这方面多交流,怎么才能解决技术设备建好以后的使用问题,这是我们装备人现在的责任、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拿我自己女儿来说,大学毕业,后来又继续念书深造,学的信息化,可家里电灯坏了没法修,电脑坏了更是要拿到外面修,硕士也没用。所以实际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宿迁的装备管理中心也管电教,我觉得装备和信息化的紧密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因为教育的信息化确实是个潮流,无法阻挡的趋势。像之前调研的万德公司的技术设备,我看很好。但是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公共体育设施、包括现在大学高等院校的体育场地,都是设施电子化了,包括智能的监管监控系统等,这些都是设备与信息化结合的方向。比如说设备的哪些地方是小孩摸上去会报警、哪些设备出纰漏了,智能的监管系统马上就能进行预警。而现在我们采用的装备,还很传统,物理化学实验室哪里会出现危险,根本无从知道,这就是装备要顺应信息化发展大方向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