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体育培训

北师大:就业质量不高成经济发展质量不高重要原因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11-11-07 14:44 围观546次

  教育装备采购网讯: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部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关注点的劳动力市场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就业质量总体上仍处在较低的水平,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的就业质量指数分析后,两年总指数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北京、上海、天津。目前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就业质量差别较小,但西部地区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本课题组所做的评价工作使用了公开出版的官方统计年鉴数据,建立了一个包括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6个维度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2007年及2008年的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认为,现阶段提高就业质量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包容性增长是一种能够促进就业扩大和收入平等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就业和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就业的扩大和提升以及收入分配的改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通过经济增长使就业得到扩大和提升,使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并平等地分配。通过包容性增长,达到高增长——高就业——高收入——高消费——高增长的高位循环,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为此,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保障劳动者权益、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市场一体化。

  就业质量不高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就业质量不高表现在: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依然明显,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歧视问题严重;二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工资增度较慢,而且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三是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仍不全面,保障水平不高;四是劳资关系问题突出。由此可见,就业质量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报告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发现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2007年和2008年我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指数分析发现,除了少数经济发达的省份外,大部分省份的就业质量指数较低;地区间就业质量差异明显,发展不协调;两年总指数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北京、上海、天津。随着经济发展,地区间就业质量差异逐步缩小,其中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就业质量差别较小,但西部地区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报告认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不完善和不公平是我国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特征之一。近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可以归纳为如下五个重要的特点:收入差距的全方位扩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尤为突出;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仍比较明显;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仍在扩大。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缺失是导致社会保障不公平的根源。现阶段,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不公平程度,违背了追求公平的理念,弱化了平滑城乡收入差距的功能。二元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社会保障项目的不均;二是财力分配上的不均;三是同一社会保障项目的保障水平不同;四是管理体制不公平;从长远目标上看,要彻底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问题,就是要重新构建一个覆盖所有国民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体系,只有在这一新体系下,才能实现城乡国民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

  劳资矛盾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实践中的主要矛盾。前些年国企改革过程中,国企劳资关系比较突出。而近年来,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劳资关系已经成为产生劳资冲突与劳资争议的突出部门。“野猫罢工”、“集体怠工”和请愿上访等手段已经普遍成为农民工主张自己在劳动关系领域诉求和意愿的集体行动类型,农民工在体制内的较低地位往往迫使他们比其他群体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抗争情绪。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在华企业长期拒不组建工会,或者虽有工会,但工会作用形同虚设。由于缺乏有效的劳资沟通渠道,导致不少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频频出现怠工事件、罢工事件或工人自杀事件。目前,我国劳资关系的有关法律规范与劳资关系的具体实践存在一定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资关系的良性发展。

  报告还研究了“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质量问题。

  来自国家发改委、人保部、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以及部分高校的官员、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出席了发布会,他们都对本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本网综合整理)

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