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为第一轮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积累了多年的高考改革经验,不断改进完善改革方案,相比“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模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总结来讲,大概有三大新特点:
1.取消文理分科,使用“语数外三科必考,其余科目7选3”的新规则;
2.外语、选考科目均提供2次考试机会,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选考科目按排名分等级赋分;
3.不局限于高考统招,省内和省外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三位一体”招生规模扩大。
定制自己的考试时间表
每个考生手中都握着一张密密麻麻的考试时间表。与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不同,上面表格中的每场考试都可能影响到最终录取。
是否要参加“三位一体”招生?学考需要考几次,每次考几门?对于这些问题,考生们,需要根据各自的情况和目标,来定制自己的考试时间表。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如果走普通高考的招录路径,影响录取的是两轮选考和语数外三科的高考,至于学考,只要“保及格”就行。
如果走“三位一体”的招录路径,上述所有考试都会影响录取:你需要在学考拿到尽可能多的A(会计入“三位一体”总分) ,参加两轮选考和语数外高考,以及心仪高校的“三位一体”校内测试。
目前,在浙江参与“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共有57家,其中省内高校49家,省外及教育部直属高校8家。国内顶尖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均参与“三位一体”招生。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信息,今年浙江省内高校“三位一体”招生计划共计8690人,省外及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三位一体”招生简章尚未公布,去年为1664人。由于2019年普通高考的招生计划未公布,若参考2018年23.1万的高考统招人数,两种招生人数比例约为1:23,“三位一体”的在全部招生中的比例已不可小觑;在部分高校的招生中甚至占据八成以上名额,更是至关重要。
在高校定制规则下如何扬长避短?
新高考规则,还给高校提供了更多招录自主权。
一方面是,与以往招录时只有文理两类学生不同,目前高校各专业招生时,对学生选考科目有了更具针对性的要求。举例来说,北京大学的天文学、心理学专业要求考生选考科目含有物理;中国人民大学的财政学、金融学专业要求考生选考科目含有历史或物理;浙江大学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则不限选考科目。
据浙江教育考试院,2019年选考科目要求范围为1门的占6.8%,2门的占8.8%,3门的占23.3%,不限的占61.1%。与2017年相比,2019年部分高校对培养要求明确、与中学所学科目关联度较高的专业提出了更为明确的选考科目要求,而对基础素养要求比较宽泛的专业则适当放宽了选考科目要求范围。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另一方面,“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管道扩宽。高校能更自主地组织校内测试,通过笔试、面试、体测等方式筛选学生、择优录取。
以2018年8所浙江省外高校及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这些顶尖高校通过高考在浙招生的计划人数共计1696人(其中,浙江大学1618人),而通过“三位一体”招生的计划人数为1664人,从整体规模上已经接近1:1。
(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如果剥离掉浙江大学,其他中国顶尖高校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在浙招录的人数已远超高考投档招生。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想要考入上述7所顶尖高校,最保险的方案是参加这些学校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否则,等到高考投档时,即使有一个非常好的高考成绩,这些顶尖高考的招生名额也少之又少。以去年的招生计划为例,清华大学通过高考在浙招生8人,通过“三位一体”在浙招生105人;北京大学通过高考在浙招生23人,通过“三位一体”在浙招生85人。
除了招生管道拓宽,高校在校内测试阶段亦拥有更大主动权,可以在笔试、面试、体能测试等多个维度筛选考生。
以笔试为例,在国内顶尖大学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考试中,物理学科作为筛选考生的“利器”,成为大多考生的笔试必考科目。即便该考生高考选考科目不是物理,也有可能在校内测试笔试时被考察物理。据清华大学2018年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在校内测试中,有77.1%的考生在笔试时被考察物理。
北京大学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也是类似,关于高校测试的笔试内容,北京大学2018年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这样规定:笔试科目为五门,其中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选考科目为“物理、历史、化学、政治”四个科目中任选二门,要求“物理”和“历史”二门科目中至少选择一门。
201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用四个“最”字来形容新高考的改革力度:“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